标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整车制造商的汽车产量同比下降了1.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汽车产业链内部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此时,企业的年报便成为了投资者洞察企业韧性的关键窗口,成为检验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依据。
即便行业整体面临挑战,日前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世界第二大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提供商均胜电子,却依然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2024年,总营业收入达到558.6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27.7%。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交出了839亿元全生命周期新订单的破纪录成绩,展现出逆周期韧性。订单簿的厚度印证了其战略转型的成效,订单结构也正在发生质变:新能源相关订单占比突破55%,公司更在国内某造车新势力处实现了百万台级别区域控制器订单的零突破,为未来业绩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隐藏在此背后的生态势能与战略跃迁,值得投资者重新评估和审视。
一、稳:在手订单再创新高
2024年,均胜电子在业绩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总营业收入达到558.64亿元,稳中有升;利润总额达到19.96亿元,同比增长13.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12.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7.7%——这一亮眼的数据表现,归功于公司盈利水平的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较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至16.3%,其中汽车安全业务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至约14.8%。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指出,这一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前几年海外业务重组的成效,通过优化欧美市场的产能和人员结构,以及在供应链、材料费、制造费等方面的持续改善,公司实现了显著的成本优化和效率提升。
在过去一年中,均胜电子继续在全球范围内稳步推进产能优化,精简整合了欧洲和美洲区域的产能,以提升产能利用率。具体措施包括削减研发、管理和生产人员,关闭德国阿沙芬堡工厂和罗马尼亚周边的卫星工厂,并推进美洲地区5个工厂的关停工作。公司依据最佳成本原则进行全球产能协同,特别是将海外地区成本较高的产能向最佳成本国家以及中国转移,这不仅优化了成本结构,也为全球供应链的高效布局奠定了基础。
从长期来看,随着智能出海进入深水区,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目前,均胜电子已在全球形成覆盖欧洲、北美、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四大区域布局,打造了“Local for Local”的核心供应链、生产体系,以及核心零部件的垂直一体化,为智能驾驶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夯实了基础。
在业务拓展方面,均胜电子持续加速推动汽车智能电动化产品的研发及落地,汽车电子业务加速开拓,业务品类不断拓展延伸,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量订单。
2024年,均胜电子成功获得了海外主机厂客户L2和L2++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业务;公司智能网联5G-V2X产品已逐步进入量产周期,并将与运营商等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网联业务在车路云互联以及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
此外,公司还获得了国内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客户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区域控制器(ZCU)等新业务。这是均胜电子首个区域控制器项目量产订单。根据公司的公众号,公司将为某知名自主新能源品牌超百万台车提供区域控制器,并将在2025年实现快速量产。本次超百万台级别的订单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增量,也表明了市场对均胜电子相关产品高度认可。
据悉,区域控制器是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中的核心组件。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增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华泰证券研究所预测,中国2025年车身域控和区域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达到302.97亿元,2023—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101%。这一市场前景为均胜电子后续订单开拓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公司未来的爆发式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体来看,2024年公司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订单金额约为839亿元,规模再创新高。新增订单质量不断提升,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订单超460亿元,占比过半。考虑到订单相较于收入的前置性,订单的高景气有望为公司后续汽车安全业务带来强劲增长动力。

二、进:定位为“汽车 + 机器人 Tier 1”
2025年,均胜电子生态正式升维——均胜电子宣布将自身定位为“汽车 + 机器人 Tier 1”。
智能汽车与机器人技术高度同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升级、三电系统技术,以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均可在机器人领域复用。目前,包括特斯拉、广汽、小鹏在内的超过10家主流车企纷纷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其中,多家已经开展机器人业务的车企均为均胜电子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使得均胜电子能凭借与这些车企的紧密合作关系,顺理成章地切入机器人赛道。
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中上游,均胜电子在汽车行业向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迁移和产业协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够轻松地将自身能力复制并迁移到机器人市场。
在硬件领域,均胜电子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 网联、车身域智能化等方面布局完善且实力强劲。例如,均胜电子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座舱域控系统提供商之一。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软件集成能力,可用于机器人的“大脑”(智能系统)开发,负责机器人的思维和决策能力,确保机器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进行高效处理。又如,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方面拥有超过10年的经验,是行业内率先实现800V高压平台量产的供应商。其BMS产品具备高精度参数监测、关键状态估计和单体均衡等功能,可确保机器人电池组的安全性和高效运行。再如,均胜电子在汽车安全领域积累的高精度执行器技术,如全电动安全带(DMR)的动态调节机制,与机器人在运动时保持平衡的需求高度相似。这些执行器可用于机器人的关节控制,提升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
在软件算法领域,均胜电子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控制算法可用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使机器人能够更流畅和精准地完成各种动作。通过将这些现有的汽车产品和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均胜电子能够快速切入机器人赛道,实现技术复用和业务拓展。
这种“汽车基因 + 机器人场景”的跨界协同,使公司能够快速实现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目前,均胜电子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向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送样;2025年2月,均胜电子成功研发了人形机器人专用的嗅觉传感器,这一创新应用将推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和智能机器人进入嗅觉感知的新时代。此外,公司旗下孙公司NESINEXT联合黑芝麻智能及傅利叶共同推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产品,充分展现了其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研发实力。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2025年行业观察指出,随着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到来,均胜电子"汽车+机器人Tier1"的双轨战略正进入价值兑现期。通过复用全球化产能网络及车规级研发体系,公司有望在智能机器人感知系统、运动控制等核心环节确立领先优势,持续释放技术迁移带来的增长动能。